蝦貝類小點象徵鯨落、吃頭足類取代吃魚,餐飲藝術空間The Seedin Lab推食魚教育料理!結合漁網藝術和海潮音樂超療癒 ! 文 / Pin Huang文章轉載自 / Tatler Asia 以飲食作為共同語言的多方對話平台The Seedin Lab 本季的「海洋」主題企劃嘗試結合食育(食魚教育)、裝置與聲音藝術,將海洋之美帶入料理。四面環海的台灣擁有豐富海洋資源,大海孕育而生的獨特地貌及漁業生態是自然最美好的餽贈,但這些並非取之不竭,漁業及魚獲的大幅萎縮揭露海洋污染與生態瀕臨崩解的危機,因此,以飲食作為共同語言的多方對話平台The Seedin Lab的第二波企劃特別以「海洋」為主題,希望喚醒關注被我們忽視的故鄉。延續⟪我吃了一個展覽⟫系列精神,The Seedin Lab再次透過絕妙的五感體驗讓人輕鬆接觸寓意深刻的當代議題。活動現場除了提供嗅覺與味覺享受並兼顧食魚教育的餐飲,更有結合燈光、裝置與聲音等融入視覺、聽覺、觸覺的藝術展演,迎來一場充滿驚喜與發人省思的海洋盛宴。本季的「海洋」主題企劃嘗試結合食育(食魚教育)、裝置與聲音藝術,攜手致力推廣海洋永續以及食育的海洋顧問愛爾文、以有機雕塑探討當代消費文化議題的新銳藝術家洪郁雯(Julia Hung)、用10年實地記錄台灣土地、海岸聲音打造「台灣聲音地圖計畫Taiwan Sound Map Project」的聲音創作者吳燦政,將海洋藝術帶入日常。...新銳藝術家洪郁雯的海洋主題創作有趣的是,現場將能欣賞到新銳藝術家洪郁雯創作,她採用自幼跟阿嬤學習的鉤針編織技巧,將回收來的塑料、衣物解構再編織成絢爛有機的自然姿態,時而看似恣意綻放的花朵,又像是海中美麗的珊瑚,她希望想將海洋帶給她的感受透過藝術形式傳遞給觀者。除了能一睹將回收塑膠袋創造出如雲霧繚繞的代表性作品「仿生Biomimicry」之外,更特別為此次海洋主題創作了最新的「殘骸Debris」系列作品。延續藝術家創作核心探討的「消費主義」現象,透過珊瑚白化問題延伸探倒到消費主義下人類逐漸失去個人色彩的問題。入口處漁網製作的作品也同樣引人深思。粗細及顏色不同的回收漁網拼接塑形為不規則的大型裝置,讓人需要繞道而行的設計,目的是希望透過肢體觸感的互動,體會海中生物因人為污染帶來的生存不便及威脅。經過處理的漁網猶殘留少許「海味」,替觀者帶來嗅覺和神秘光影感受。除了結合水波紋燈投影的空間裝置,洪郁雯也利用打碎的回收塑料瓶蓋結合魚骨和貝殼,創作出「化石」系列作品,呈現未來可能的人為與大自然殘骸,再次提出疑問與反思:消費主義下遺留的殘骸,在生態中難以分解,流入海中逼迫生物與之共生,對環境及人類產生什麼影響?展覽開端,藝術家將回收漁網從空中延展至地面,形成路障般,使觀者體驗人類給 自然生態造成的不便。有機柱體的漁網,似墨液滴入水中抑或是煙幕,隱喻工業污染所排放的 廢水及黑煙。漁網之於陷阱的象徵下,人類是否也在消費主義中陷入陷阱而不自知?藝術家回收並解構舊衣物、塑膠袋、寶特瓶 等常見廢棄物,編織出有機形體,並懸掛於空中,猶如珊瑚等海洋生物,在海中輕輕搖曳的模樣。/圖片由The Seedin Lab提供。
蝦貝類小點象徵鯨落、吃頭足類取代吃魚,餐飲藝術空間The Seedin Lab推食魚教育料理!結合漁網藝術和海潮音樂超療癒 ! 文 / Pin Huang文章轉載自 / Tatler Asia 以飲食作為共同語言的多方對話平台The Seedin Lab 本季的「海洋」主題企劃嘗試結合食育(食魚教育)、裝置與聲音藝術,將海洋之美帶入料理。四面環海的台灣擁有豐富海洋資源,大海孕育而生的獨特地貌及漁業生態是自然最美好的餽贈,但這些並非取之不竭,漁業及魚獲的大幅萎縮揭露海洋污染與生態瀕臨崩解的危機,因此,以飲食作為共同語言的多方對話平台The Seedin Lab的第二波企劃特別以「海洋」為主題,希望喚醒關注被我們忽視的故鄉。延續⟪我吃了一個展覽⟫系列精神,The Seedin Lab再次透過絕妙的五感體驗讓人輕鬆接觸寓意深刻的當代議題。活動現場除了提供嗅覺與味覺享受並兼顧食魚教育的餐飲,更有結合燈光、裝置與聲音等融入視覺、聽覺、觸覺的藝術展演,迎來一場充滿驚喜與發人省思的海洋盛宴。本季的「海洋」主題企劃嘗試結合食育(食魚教育)、裝置與聲音藝術,攜手致力推廣海洋永續以及食育的海洋顧問愛爾文、以有機雕塑探討當代消費文化議題的新銳藝術家洪郁雯(Julia Hung)、用10年實地記錄台灣土地、海岸聲音打造「台灣聲音地圖計畫Taiwan Sound Map Project」的聲音創作者吳燦政,將海洋藝術帶入日常。...新銳藝術家洪郁雯的海洋主題創作有趣的是,現場將能欣賞到新銳藝術家洪郁雯創作,她採用自幼跟阿嬤學習的鉤針編織技巧,將回收來的塑料、衣物解構再編織成絢爛有機的自然姿態,時而看似恣意綻放的花朵,又像是海中美麗的珊瑚,她希望想將海洋帶給她的感受透過藝術形式傳遞給觀者。除了能一睹將回收塑膠袋創造出如雲霧繚繞的代表性作品「仿生Biomimicry」之外,更特別為此次海洋主題創作了最新的「殘骸Debris」系列作品。延續藝術家創作核心探討的「消費主義」現象,透過珊瑚白化問題延伸探倒到消費主義下人類逐漸失去個人色彩的問題。入口處漁網製作的作品也同樣引人深思。粗細及顏色不同的回收漁網拼接塑形為不規則的大型裝置,讓人需要繞道而行的設計,目的是希望透過肢體觸感的互動,體會海中生物因人為污染帶來的生存不便及威脅。經過處理的漁網猶殘留少許「海味」,替觀者帶來嗅覺和神秘光影感受。除了結合水波紋燈投影的空間裝置,洪郁雯也利用打碎的回收塑料瓶蓋結合魚骨和貝殼,創作出「化石」系列作品,呈現未來可能的人為與大自然殘骸,再次提出疑問與反思:消費主義下遺留的殘骸,在生態中難以分解,流入海中逼迫生物與之共生,對環境及人類產生什麼影響?展覽開端,藝術家將回收漁網從空中延展至地面,形成路障般,使觀者體驗人類給 自然生態造成的不便。有機柱體的漁網,似墨液滴入水中抑或是煙幕,隱喻工業污染所排放的 廢水及黑煙。漁網之於陷阱的象徵下,人類是否也在消費主義中陷入陷阱而不自知?藝術家回收並解構舊衣物、塑膠袋、寶特瓶 等常見廢棄物,編織出有機形體,並懸掛於空中,猶如珊瑚等海洋生物,在海中輕輕搖曳的模樣。/圖片由The Seedin Lab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