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GQ Go Green】世界海洋日與永續藝術家 Julia Hung 一起從有意識減塑消費開始改變世界

媒體轉載自/ GQ

Interview&Text: Ivy Lee, Photographer: CHEN NIEN CHI



6 月 8 日迎來世界海洋日(World Oceans Day),當聯合國制定出今年的主題「喚醒新深度(Awaken New Depths)」時提到:「萬物皆依賴海洋,但我們對海洋知之甚少。儘管全球人民都清楚瞭解所作所為的後果危及海洋,每年仍然持續增加海洋和自身滅亡的可能性,我們不能忽視這個問題,必須改變與海洋的關係,別讓努力只停留在表面,為了激發行動,必須喚醒新深度。」希望藉此引發人類對海洋生態系統的關注,讓全球人民體認到海洋的重要性,為海洋保護共同努力。

GQ Go Green 也繼續號召具永續環保意識及價值觀的各路達人和名人們一同守護地球的未來,本次邀請到以消費後廢棄物(回收材料)創作的當代藝術家 Julia Hung 洪郁雯,展現她對海洋的珍惜與熱愛,在世界海洋日這天,一同關切海洋議題。

Julia Hung 作品「仿生 Biomimicry」採用綜合媒材包含回收塑膠袋, 環氧樹脂, 鐵絲。


一直熱愛海洋、喜歡浮潛的 Julia,擁有多元文化背景,曾經在不同國家生活,對海洋有強烈的歸屬感,從加拿大、瑞士,最終回到台灣,誕生第一件用回收塑膠袋創作出來的作品,之所以名為「仿生 Biomimicry」,是深受自然所啟發,仿造水中的魚尾、落葉、海草的型態與特徵,反映消費主義下的價值觀,在這之後多了許多銅線編織的作品,也處處可見 Julia 透過生物仿生學作為創作靈感。



2022 年在實驗性空間「The Seedin Lab」裡,《我吃了一個展覽》系列的第二波企劃「海洋:你的餐桌決定海洋的未來」,Julia 以塑膠袋、寶特瓶及瓶蓋、漁網、舊衣物編織成似珊瑚的有機形體,創造出「殘骸 Debris」系列,​​除了反思珊瑚白化危機、氾濫的塑膠垃圾與耗盡的海洋資源,我們能留給下一代什麼?消費主義當道,我們是否逐漸失去個人色彩?


「為了海洋,為了下一代,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而 Julia 更關心的,是在消費主義浪潮下,廣告和媒體的推波助瀾,使得消費者傾向將金錢、功能性與價值畫上等號,大量的消費遠遠超過了供應量,因此環境和社會問題隨之衍生,甚至讓人類內在的核心價值也跟著生態系統一起失去了平衡。Julia 認為「必須跳脫『以人為中心』的思維,重新審視個人的價值準則,將永續回歸到道德層面,讓永續不淪為法令規範。」



從源頭開始減少消耗與污染

2023 年 Julia 在《海島之森 – 小琉球藝術季》展出了「仿生 Biomimicry 02」,Julia 不僅希望能夠喚醒大家對環境的重視,當海洋裡的色彩不如記憶中繽紛,當海洋污染影響到海龜的棲息地,只要展開小小的行動,像是在日常中少用一次性免洗餐具,選擇良性循環的生活方式,就能夠有所改變。





多吸收永續新知

由工業設計師 Dave Hakkens 發起「珍貴塑料計畫(Precious Plastic)」積極推行塑膠重塑,開發小型回收塑膠機器,為的是要讓更多人都能自行將塑膠廢料變成商品原材料,Julia 也希望可以加以了解 Precious Plastic 這項計畫的成功經驗;「海洋清淨行動(The Ocean Cleanup)」的創辦人 Boyan Slat 打造出約 600 公尺長的​​「海洋吸塵器」,只要捐款 50 歐元/美元購買太平洋垃圾帶驗證塑膠產品,就能支持這個組織清除更多海洋塑膠;另外,還有台灣「MINIWIZ 小智研發」透過循環再製技術研發出來的再生材料,這些創新的應用或許都是 Julia 未來想要嘗試融入創作的方向。


成為更好的消費者

同樣身為消費者,Julia 保持愛物惜物的心態,支持具有永續價值的環保品牌,也特別對回收材製成產品很感興趣;購買的同時,拒絕多餘包裝,幫助減少塑料瓶器垃圾;也希望每個人都能養成不過度消費、「只購買真正喜歡和適合自己的東西」的習慣,並且選擇符合個人價值的品牌。日前也有不少品牌亦推出慈善活動,透過購買付諸公益行動,也是為海洋盡一份心力的方式。


bottom of page